6月27日下午,常德市第十一中學七年級的課堂里,一場別開生面的大思政課精彩上演。90后常德絲弦青年傳承人謝顏竹以一曲《常德是個好地方》為引,巧妙活用非遺資源,為學生們帶來了一堂充滿文化韻味與思想啟迪的思政課。
課堂上,謝顏竹懷抱三弦,輕啟朱唇,隨著婉轉悠揚的弦樂聲,“常德是個好地方,好呀么好地方……”的唱詞緩緩流出。她用清亮甜美的嗓音,配合靈動的手勢與生動的表情,將常德秀美的自然風光、悠久的歷史文化、豐富的民俗風情娓娓道來。學生們瞬間被這獨特的藝術形式所吸引,沉浸在絲弦的韻律之中,感受著家鄉的美好。
演唱結束后,謝顏竹并沒有停下教學的腳步。她放下三弦,向學生們詳細介紹常德絲弦的歷史淵源、藝術特色和傳承發展情況。她講述道,常德絲弦是湖南絲弦的重要分支,迄今已有400多年歷史,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,它以唱為主,說唱結合,音樂豐富,地方特色濃郁。在介紹過程中,謝顏竹還現場展示了常德絲弦的一些基本唱腔和表演技巧,邀請學生們上臺模仿學習。學生們踴躍參與,在親身體驗中,進一步加深了對非遺的理解與熱愛。
“通過學習常德絲弦,我才知道原來我們家鄉有這么獨特、美妙的藝術形式,我為自己是常德人感到無比驕傲!”七年級350班的李勃錕興奮地說道。這堂將非遺與思政教育相結合的課程,不僅讓學生們領略到了常德絲弦的藝術魅力,更激發了他們對家鄉的認同感與自豪感,增強了文化自信。
謝顏竹表示,非遺蘊含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和豐富的精神內涵,是開展思政教育的優質資源。她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,將常德絲弦帶進更多校園,讓更多青少年了解、喜愛這項非遺藝術,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,厚植家國情懷。
此次“活用非遺資源上好大思政課”的實踐,是常德市第十一中學在思政教育創新上的一次積極探索。教改項目主持人唐歡老師表示,未來將繼續挖掘本地非遺資源,開展更多形式多樣的思政課程,讓學生在感受傳統文化魅力的過程中,汲取精神力量,堅定文化自信,成長為有理想、有本領、有擔當的時代新人。(唐歡)
責編:陳方
一審:陳方
二審:湯世明
三審:王超
來源:華聲在線
免責聲明:華聲在線對文中陳述、觀點判斷保持中立,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、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。文章僅是作者個人觀點,不應作為投資依據。讀者應詳細了解所有相關投資風險,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。
文章是網絡作者投稿發布,版權歸投稿作者所有。作者應對文章及圖片的真實性及版權負責。一旦因此引發版權糾紛,權利人提出異議,華聲在線將根據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,刪除相應內容。侵權責任由投稿者自行承擔,如由此造成華聲在線損失,投稿者應承擔賠償責任。如對本文有任何異議,請聯系我們38160107#(#改成@)qq.com。